(1)對于層數不超過20層,高度小于60m的“小高層”建筑而言,框支短肢剪力墻結構在轉換層梁柱板截面尺寸取值較大,具有足夠剛度,且上部結構樓層質量中心與剪切中心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其轉換層工作狀態(tài)是穩(wěn)定可靠的。但鑒于短肢剪力墻在框支柱上的支承方式類似于點支承,從提高結構安全儲備的角度考慮,對支承節(jié)點及相應框支粱框支柱在設計時宜提高抗震等級,并著重驗算框支梁最大裂縫寬度及最大撓度;
(2)傳統剪切剛度比的控制方法對框支短肢剪力墻結構已不再適用。在目前精確樓層側向剛度計算困難的前提下,可采用文中提出的等效側向剛度計算方法,結合層間位移曲線及樓層剪力曲線,以較好地反映結構側向剛度變化。
(3)結構轉換層對其鄰近層內力與變形有一定影響,當轉換層未設置在底層時,對其以下一層的樓板應適當加厚,以考慮樓板彈性變形的影響。目前在實際工程設計中也已注意到這一問題,如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在內部設計規(guī)程中,就規(guī)定對此類結構框支層采用一級抗震,鄰近層采用二級抗震構造處理;
(4)對總高度60米以下,體形較為規(guī)整的框支短肢剪力墻結構,對框支梁及框支柱設計起控制作用的依然是豎向(主方向)內力。因而采用剛性樓板假定的TBSA軟件對短肢剪力墻“小高層”結構設計依然是適用的。只要所建短肢剪力墻的支承方式正確,傳力路徑清晰,薄壁桿件模型與墻元模型對豎向內力的計算差別不大。且因薄壁桿件采用點接觸傳力,其所計算的框支粱豎向彎矩及框支柱軸力一般略大于墻元模型計算結果,偏于安全。
(5)由于框支粱截面坡度較大,由短肢剪力墻在框支層樓板內所引起的內力和變形遠小于估計值。但核心筒與框架位移差較大,在其周圍樓板內引起較大內力和變形,且有強烈的應力集中,因而對框支層樓板采用彈性樓板假定進行分析,核算板內應力仍然是必要的。
(6)框支梁側向(次方向)內力較小,一般按構造配筋即可,但為防止出現側面混凝士裂縫,保持粱側向穩(wěn)定性,框支梁側向腰筋設置宜適當加密,并加大構造筋直徑??紤]框支梁控制內力出現位置較為分散,且在豎向地震荷載下(規(guī)范未要求驗算)有可能反向,框支梁上下鋼筋宜在全跨范圍內保持不變,盡量不作截斷,抗剪箍筋應全長加密。
(7)對超過60m的高層建筑,若仍需采用框支短肢剪力墻結構,因其豎向荷載很大,勢必造成框支粱截面高度進一步增大,此時側向內力的影響不可忽視,應對關鍵構件作專門分析。必要時,可在框支梁頂部和底部各設一層樓板,提高粱的側向穩(wěn)定性。
(8)對轉換層設置層數較高,如位于2/3總高處的高位轉換層情況,因上部結構層數較少,故豎向荷載和水平力均較小,梁截面尺寸可減小。但此時核心簡與外圍框架間位移差往往較大,樓板變形較為明顯,具體內力分布需另作分析。